close

 


林行宜/【經濟日報/ 20110706
 
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anKindlon曾提出研究報告指出:嬰兒潮後期誕生的父母(1955年至1979年)由於比上一代富裕、孩子生得少、揚棄權威教養方式等因素,容易變成過於寵溺孩子的「溺愛世代」。
 
「溺愛世代」的父母,給予下一代最優渥的經濟生活、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、寬鬆的教養方式,但養尊處優的成長環境,卻調教成了一個個小皇帝、小女皇。
 
商業周刊曾提及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七大負面人格特徵,包含驕傲、憤怒、妒嫉、懶散、暴食厭食、陷溺、貪婪等。而這些負面特質,將影響他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。
 
時至今日,這群「溺愛世代」父母已逐漸晉升至企業要職,而受寵溺的年輕世代,亦已開始進入職場。兩代之間的互動與攻防,由家庭轉至職場,成為令「溺愛世代」主管頭痛的管理課題。
 
課題一,是「溺愛世代」主管必須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,不能再用放任、寵溺的方式,帶領轄下的部屬。
 
「溺愛世代」的成長環境相對貧困,較缺乏資源、愛與關懷,且多受權威方式管教,或基於彌補心中的缺憾,故採取較縱溺的教養模式。進入職場後,可用資源、被關懷度、權威式管理等和成長背景如出一轍,故容易將寵溺孩子的模式亦帶入職場管理中。
 
依據教育學家Schaefer E. S.所提之教育理論,若以關愛(Love)、 敵意(Hostility)程度為橫軸,控制(Control)、自主(Autonomy)程度為縱軸,則可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區分為民主、權威、溺愛、忽視四種類型。民主型的教養類型,應是父母心中的理想模式,但若父母賦予過度的自由,一味地給予溫暖與支持,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要求,即容易變成溺愛型父母。
 
「溺愛世代」主管須調整自己,除了付出溫暖支持外,當部屬出現負向、不合理的行為時,不能再放任地接受其所有慾望與要求,而必須給予指導,並讓部屬了解組織政策與遊戲規則。
 
課題二,是如何調整「被溺愛世代」部屬的工作態度,建立正確的職場觀念與價值觀。
 
這群從小到大慣於享用優渥、舒適環境的「被溺愛世代」,對於職場環境與資源,也期望是舒適、安排完備的,且視之為理所當然。若非如此,便覺企業虧待了自己。此外,更習於以自我為中心,職場世界應繞著自己轉,如同在家中一般。自己的需求得最優先處理,個人委曲宛如天塌般嚴重。
 
企業與家庭經營有許多不同之處。例如,在資源運用上,父母為培育下一代,可不計代價地付出,但企業供給資源,須建基在成本效益考量上。
 
重要性排序上,子女永遠是父母的寶貝,但在組織中若價值不到位,就無法獲得重視。
 
在責任承擔上,家人能給予較大的寬容,但企業須釐清問題歸屬,並據以究責,且對犯錯有一定的容忍限度。
 
主管得先認清這些差異點,再協助部屬建立正確的認知與觀念。
 
「溺愛世代」主管,不必怨歎新世代部屬難管教,因為您的貴公子或貴公主,也正令他們的主管頭疼不已。調整部屬頤指氣使、被寵壞的習氣,學習在困厄環境亦能堅守崗位並完成使命,重塑部屬正確的職場觀念,是主管亡羊補牢的世代課題。
 
「被溺愛世代」部屬,你的主管也想提供豐沛的資源、舒適的工作環境給你,但企業終究是營利事業,無法任你予取予求、無限上綱,為你安排八人大轎或貼身保鑣、ㄚ環等五星級照料。即使想獲得這些禮遇,你得先展現對等的身價才行。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A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